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我国南北广泛分布的一种中型游蛇。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,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。颈背有较明显的颈槽;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“八”形斑;躯干前段黑红色斑相间。
描述依据标本 辽宁凤城、庄河等地6雄10雌,黑龙江佳木斯1幼,山西太原2号,陕西洋县1雄1雌、延安、榆林3号,甘肃和兴等地2雄及性别不明2号,四川峨眉山、彭县、灌县、安县、宜宾、万源、南川等地6雄11雌3幼及性别不明1号,贵州印江、雷山、惠水、兴义、盘县、威宁8雄23雌6幼,安徽1雄1雌,共24雄46雌10幼及性别不明8号,88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670+162) mm(陕西洋县),雌性(815+170) mm(安徽)。
头背绿色,上唇鳞污白色,鳞沟黑色,眼正下方及眼斜后方各一条黑纹最粗,头腹面白色。躯干及尾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,躯干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;后段犹可见黑色斑块,橘红色渐趋消失。躯干及尾腹面黄绿色,腹鳞游离缘的颜色较浅。
眶前鳞2(1),眶后鳞3或4,个别一侧为2;颞鳞1(2)+2(1),个别一侧后颞鳞为3或4;上唇鳞7(2-2-3)或8(2-3-3式,个别为2-2-4或3-2-3式);下唇鳞9 (8-10),前5 (4)枚切前颔片。颈背正中二行鳞片对称排列,并明显隆起,其间形成一明显的颈槽。背鳞19-19-17(15)行,全部具棱或最外行平滑;腹鳞雄性146-156,雌性148-160;肛鳞二分;尾下鳞雄性58-74对,雌性51-67对。
上颔齿22-23枚,最后2枚较大。
Pope (1935)描述了北京西山标本的半阴茎形态;张服基等(1984)描述了安徽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第二性征:成年雄性泄殖肛孔背面鳞片具特别显著棱起。
关于本种核型的报道有刁福山等(1985,辽宁),马涛(1986,山西),徐宁等(1991,贵州道真),陈壁辉等(1991,安徽),汪健等(1993,贵州雷山)。
文献记载:赵尔苾与黄康彩(1982)报道辽宁各地11雄11雌7幼腹鳞雄性149-161(平均155.7),雌性158-163(平均160.1);尾下鳞雄性58-65(平均55.8),雌性54-62(平均57.3)对。季达明等(1987)报道辽宁各地15雄16雌腹鳞雄性149-162(平均155.5),雌性151-188(平均160.1);尾下鳞雄性53-73(平均62.7),雌性49-63(平均57)对。吉林延边10号腹鳞152-154(马逸清等,1962)。张孟闻(1961)记黑龙江宁安县镜泊湖石头河子4号标本腹鳞/尾下鳞分别为153/73, 161/38+,158/64, 158/58。宁夏标本7雄5雌腹鳞雄性148-154(平均151.4),雌性147-157(平均151.6);尾下鳞雄性56-65(平均62.6)对,雌性55-66(平均58.6)对(于有志,1985)。甘肃武山、合水、徽县、康县、文县、兰州1雄9雌,腹鳞雄性153,雌性(n=8) 153-160;尾下鳞雄性70,雌性(n=8) 32-67;全长雄(680+200) mm,雌(1030+175) mm(冯孝义,1981). Boettger (1894)记山东烟台2号腹鳞及尾下鳞分别是154/63及159/53,威海卫1号159/54,浙江宁波1号159/58,江西九江庐山1号151/550彭凤潭等(1965)记江西1号151/60. Werner (1903)记湖北汉口1雄腹鳞150,尾下鳞62对。福建1雄腹鳞148,尾下鳞63对;1雌腹鳞154,尾下鳞56对(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,1974)。浙江12雄19雌腹鳞雄性146-158(平均150.7),雌性149-159(平均154.2);尾下鳞雄性55-65(平均61.1),雌性46-64(平均57.7)对(黄美华等,1990)。安徽22雄20雌腹鳞雄性142-166(平均147.2),雌性148-161(平均155);尾下鳞雄性48-61(平均54.8 ),雌性49-64(平均53.8)对(陈壁辉等,1991)。甘肃东南部1雄腹鳞153,尾下鳞70; 7雌腹鳞153-160,尾下鳞32-67对(冯孝义,1991)。贵州各地89雄214雌腹鳞雄性144-156(平均148.6 [n=9]),雌性147-160(平均153.5 [n=2]);尾下鳞雄性56-71(平均64.3 [n=7]),雌性51-65(平均55.5 [n=2])对(伍律等,1985)。
描述依据标本 辽宁凤城、庄河等地6雄10雌,黑龙江佳木斯1幼,山西太原2号,陕西洋县1雄1雌、延安、榆林3号,甘肃和兴等地2雄及性别不明2号,四川峨眉山、彭县、灌县、安县、宜宾、万源、南川等地6雄11雌3幼及性别不明1号,贵州印江、雷山、惠水、兴义、盘县、威宁8雄23雌6幼,安徽1雄1雌,共24雄46雌10幼及性别不明8号,88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670+162) mm(陕西洋县),雌性(815+170) mm(安徽)。
头背绿色,上唇鳞污白色,鳞沟黑色,眼正下方及眼斜后方各一条黑纹最粗,头腹面白色。躯干及尾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,躯干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;后段犹可见黑色斑块,橘红色渐趋消失。躯干及尾腹面黄绿色,腹鳞游离缘的颜色较浅。
眶前鳞2(1),眶后鳞3或4,个别一侧为2;颞鳞1(2)+2(1),个别一侧后颞鳞为3或4;上唇鳞7(2-2-3)或8(2-3-3式,个别为2-2-4或3-2-3式);下唇鳞9 (8-10),前5 (4)枚切前颔片。颈背正中二行鳞片对称排列,并明显隆起,其间形成一明显的颈槽。背鳞19-19-17(15)行,全部具棱或最外行平滑;腹鳞雄性146-156,雌性148-160;肛鳞二分;尾下鳞雄性58-74对,雌性51-67对。
上颔齿22-23枚,最后2枚较大。
Pope (1935)描述了北京西山标本的半阴茎形态;张服基等(1984)描述了安徽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第二性征:成年雄性泄殖肛孔背面鳞片具特别显著棱起。
关于本种核型的报道有刁福山等(1985,辽宁),马涛(1986,山西),徐宁等(1991,贵州道真),陈壁辉等(1991,安徽),汪健等(1993,贵州雷山)。
文献记载:赵尔苾与黄康彩(1982)报道辽宁各地11雄11雌7幼腹鳞雄性149-161(平均155.7),雌性158-163(平均160.1);尾下鳞雄性58-65(平均55.8),雌性54-62(平均57.3)对。季达明等(1987)报道辽宁各地15雄16雌腹鳞雄性149-162(平均155.5),雌性151-188(平均160.1);尾下鳞雄性53-73(平均62.7),雌性49-63(平均57)对。吉林延边10号腹鳞152-154(马逸清等,1962)。张孟闻(1961)记黑龙江宁安县镜泊湖石头河子4号标本腹鳞/尾下鳞分别为153/73, 161/38+,158/64, 158/58。宁夏标本7雄5雌腹鳞雄性148-154(平均151.4),雌性147-157(平均151.6);尾下鳞雄性56-65(平均62.6)对,雌性55-66(平均58.6)对(于有志,1985)。甘肃武山、合水、徽县、康县、文县、兰州1雄9雌,腹鳞雄性153,雌性(n=8) 153-160;尾下鳞雄性70,雌性(n=8) 32-67;全长雄(680+200) mm,雌(1030+175) mm(冯孝义,1981). Boettger (1894)记山东烟台2号腹鳞及尾下鳞分别是154/63及159/53,威海卫1号159/54,浙江宁波1号159/58,江西九江庐山1号151/550彭凤潭等(1965)记江西1号151/60. Werner (1903)记湖北汉口1雄腹鳞150,尾下鳞62对。福建1雄腹鳞148,尾下鳞63对;1雌腹鳞154,尾下鳞56对(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,1974)。浙江12雄19雌腹鳞雄性146-158(平均150.7),雌性149-159(平均154.2);尾下鳞雄性55-65(平均61.1),雌性46-64(平均57.7)对(黄美华等,1990)。安徽22雄20雌腹鳞雄性142-166(平均147.2),雌性148-161(平均155);尾下鳞雄性48-61(平均54.8 ),雌性49-64(平均53.8)对(陈壁辉等,1991)。甘肃东南部1雄腹鳞153,尾下鳞70; 7雌腹鳞153-160,尾下鳞32-67对(冯孝义,1991)。贵州各地89雄214雌腹鳞雄性144-156(平均148.6 [n=9]),雌性147-160(平均153.5 [n=2]);尾下鳞雄性56-71(平均64.3 [n=7]),雌性51-65(平均55.5 [n=2])对(伍律等,1985)。
大小
全长雄性(670+162) mm(陕西洋县),雌性(815+170) mm(安徽)。
生物学
多出没于有水草多蛙蟾之处,白天活动,吃蛙及蟾蜍,也吃蝌蚪与小鱼。
在四川曾见其在稻田中捕吃黑斑蛙,当蛇游近蛙时,蛙竟惊呆而不知所措,于是“俯首就擒”。当即将该蛇连蛙捉住,从蛇口中释出已被吞入一半的蛙;蛙落水田中,尚不知逃走,1-2分钟后,才反应过来撒腿逃去。在安徽见此蛇受干扰时前半身膨扁竖起,呼呼作响,并能攻击追人。Sowerby (1926)记其除吃蛙外,亦吃小鱼、鸟、松鼠、鼠类甚至蚱蜢而无实据,同氏1930年文中则只提到以蛙为食物。可能这是我国一些著作中提出此蛇“有时也吃鼠类”的来源,但从各家剖胃资料看都不能证实吃鼠。于有志(1985)记剖胃绝大部分为鞘 翅目昆虫,可能是已被消化的蛙胃内容物不能被消化的残余。产卵繁殖。
文献记载:辽宁标本多见于田边、溪旁和桥下,远离水流的潮湿多草的山坡亦有;主要捕食蛙类(赵尔苾等,1982)。在辽宁是广布种,但不是优势种;饲养下拒食投喂的鸟、鼠,发现可吃蛇(红点锦蛇与蝮蛇);卵生,7月产卵10枚以上,最多达23枚,卵径(38-44)mm ×21 mm,平均重10g左右,观察两窝孵化期41天,29条初孵仔蛇全长189-218(平均200) mm,重2.8-5.3(平均3.6) g(季达明等,1987)。在吉林多在早晨或傍晚活动捕食,以蛙为主,也吃小鱼;5-6月产卵20-22枚,卵径40 mm×15 mm(吉林师大生物系,1961)。在宁夏路旁密集草丛及人工草地常见;7月产卵7-10枚,椭圆形,径(10-12)mm×(20-30) mm;解剖发现胃内绝大部分为鞘翅目昆虫(于有志,1985)。
在甘肃东南部栖居于620-1780 m的平原及丘陵溪涧、原野、水田及潮湿多草的水边;在武山地区和白银市主食蛙类及蝌蚪,一条长600 mm左右的蛇胃内有一条836 mm的雄蛇(冯孝义,1991)0剖检四川古蔺标本5号,实胃4,胃内容物为中华大蟾蜍及蛙类;古蔺2雌输卵管内有卵13及18枚,卵径(23-33) mm×(14-19) mm(江耀明等,1979)。贵州较常见的一种无毒蛇,常出没于玉米地、路边、菜园地、水沟边以及近水、潮湿多草处,也有隐伏于林内草丛中或活动于山坡草地坟堆中的,白天活动;剖胃13个,胃内
容物都是蛙类(包括黑斑蛙[1]、华西雨蛙[1]、斑腿树蛙[1]、黑眶蟾蜍[1]、中华大蟾蜍[9]),其中4只蟾蜍是后足先被吞入胃内的,不一定都先从头部开始吞吃;解剖7月7日务川采1雌,全长(880+190)mm,重350 g,输卵管卵21枚,径(22-35)mm×(13-18)
MM 9卵巢卵108枚,径(1-6) mm×(1-4) mm;贵定1雌于6月12日产卵8枚,共重17
g,径(21-25) mm×(10-12) mm,卵色浅黄,长圆筒形,两端稍小;遵义1雌6月11日
上午8点半到9点产卵46枚,共重145 g,径(21-27) mm×(15-17) mm,色乳白,长椭
圆形,在23-31°C温箱中经29-30天孵出,仔蛇全长(126-144) mm+(31-40) mm,重2g(只1条为3 g)(伍律等,1985)。在安徽黄山、青阳、祁门、东至等地均为优势蛇种之
一,常活动于溪流、稻田、池沼、水坑周围的草丛间,菜地、路边、林间草地也常可见;5-9月剖检42个胃,实胃数13,除一胃内全是昆虫,一胃内全是蝌蚪外,其余11胃都是蛙类,以泽蛙为多,捕食时大多从猎物后部吞入(陈壁辉等,1991)。浙江临安1雌于6月7日产卵21枚,椭圆形,乳白色,径(19-26) mm×(11-21) mm, 7月18-22日孵出仔蛇,全长167-190 mm,重2.37-3. 15 g,24小时内开始第一次蜕皮;6月解剖7雌,输卵管卵9-43枚,平均18枚(黄美华等,1990)。
垂直分布:30 m(北京)-2200 m(贵州威宁)。
在四川曾见其在稻田中捕吃黑斑蛙,当蛇游近蛙时,蛙竟惊呆而不知所措,于是“俯首就擒”。当即将该蛇连蛙捉住,从蛇口中释出已被吞入一半的蛙;蛙落水田中,尚不知逃走,1-2分钟后,才反应过来撒腿逃去。在安徽见此蛇受干扰时前半身膨扁竖起,呼呼作响,并能攻击追人。Sowerby (1926)记其除吃蛙外,亦吃小鱼、鸟、松鼠、鼠类甚至蚱蜢而无实据,同氏1930年文中则只提到以蛙为食物。可能这是我国一些著作中提出此蛇“有时也吃鼠类”的来源,但从各家剖胃资料看都不能证实吃鼠。于有志(1985)记剖胃绝大部分为鞘 翅目昆虫,可能是已被消化的蛙胃内容物不能被消化的残余。产卵繁殖。
文献记载:辽宁标本多见于田边、溪旁和桥下,远离水流的潮湿多草的山坡亦有;主要捕食蛙类(赵尔苾等,1982)。在辽宁是广布种,但不是优势种;饲养下拒食投喂的鸟、鼠,发现可吃蛇(红点锦蛇与蝮蛇);卵生,7月产卵10枚以上,最多达23枚,卵径(38-44)mm ×21 mm,平均重10g左右,观察两窝孵化期41天,29条初孵仔蛇全长189-218(平均200) mm,重2.8-5.3(平均3.6) g(季达明等,1987)。在吉林多在早晨或傍晚活动捕食,以蛙为主,也吃小鱼;5-6月产卵20-22枚,卵径40 mm×15 mm(吉林师大生物系,1961)。在宁夏路旁密集草丛及人工草地常见;7月产卵7-10枚,椭圆形,径(10-12)mm×(20-30) mm;解剖发现胃内绝大部分为鞘翅目昆虫(于有志,1985)。
在甘肃东南部栖居于620-1780 m的平原及丘陵溪涧、原野、水田及潮湿多草的水边;在武山地区和白银市主食蛙类及蝌蚪,一条长600 mm左右的蛇胃内有一条836 mm的雄蛇(冯孝义,1991)0剖检四川古蔺标本5号,实胃4,胃内容物为中华大蟾蜍及蛙类;古蔺2雌输卵管内有卵13及18枚,卵径(23-33) mm×(14-19) mm(江耀明等,1979)。贵州较常见的一种无毒蛇,常出没于玉米地、路边、菜园地、水沟边以及近水、潮湿多草处,也有隐伏于林内草丛中或活动于山坡草地坟堆中的,白天活动;剖胃13个,胃内
容物都是蛙类(包括黑斑蛙[1]、华西雨蛙[1]、斑腿树蛙[1]、黑眶蟾蜍[1]、中华大蟾蜍[9]),其中4只蟾蜍是后足先被吞入胃内的,不一定都先从头部开始吞吃;解剖7月7日务川采1雌,全长(880+190)mm,重350 g,输卵管卵21枚,径(22-35)mm×(13-18)
MM 9卵巢卵108枚,径(1-6) mm×(1-4) mm;贵定1雌于6月12日产卵8枚,共重17
g,径(21-25) mm×(10-12) mm,卵色浅黄,长圆筒形,两端稍小;遵义1雌6月11日
上午8点半到9点产卵46枚,共重145 g,径(21-27) mm×(15-17) mm,色乳白,长椭
圆形,在23-31°C温箱中经29-30天孵出,仔蛇全长(126-144) mm+(31-40) mm,重2g(只1条为3 g)(伍律等,1985)。在安徽黄山、青阳、祁门、东至等地均为优势蛇种之
一,常活动于溪流、稻田、池沼、水坑周围的草丛间,菜地、路边、林间草地也常可见;5-9月剖检42个胃,实胃数13,除一胃内全是昆虫,一胃内全是蝌蚪外,其余11胃都是蛙类,以泽蛙为多,捕食时大多从猎物后部吞入(陈壁辉等,1991)。浙江临安1雌于6月7日产卵21枚,椭圆形,乳白色,径(19-26) mm×(11-21) mm, 7月18-22日孵出仔蛇,全长167-190 mm,重2.37-3. 15 g,24小时内开始第一次蜕皮;6月解剖7雌,输卵管卵9-43枚,平均18枚(黄美华等,1990)。
垂直分布:30 m(北京)-2200 m(贵州威宁)。
生境信息
多出没于有水草多蛙蟾之处,白天活动,吃蛙及蟾蜍,也吃蝌蚪与小鱼。
在四川曾见其在稻田中捕吃黑斑蛙,当蛇游近蛙时,蛙竟惊呆而不知所措,于是“俯首就擒”。当即将该蛇连蛙捉住,从蛇口中释出已被吞入一半的蛙;蛙落水田中,尚不知逃走,1-2分钟后,才反应过来撒腿逃去。在安徽见此蛇受干扰时前半身膨扁竖起,呼呼作响,并能攻击追人。Sowerby (1926)记其除吃蛙外,亦吃小鱼、鸟、松鼠、鼠类甚至蚱蜢而无实据,同氏1930年文中则只提到以蛙为食物。可能这是我国一些著作中提出此蛇“有时也吃鼠类”的来源,但从各家剖胃资料看都不能证实吃鼠。于有志(1985)记剖胃绝大部分为鞘 翅目昆虫,可能是已被消化的蛙胃内容物不能被消化的残余。产卵繁殖。
文献记载:辽宁标本多见于田边、溪旁和桥下,远离水流的潮湿多草的山坡亦有;主要捕食蛙类(赵尔苾等,1982)。在辽宁是广布种,但不是优势种;饲养下拒食投喂的鸟、鼠,发现可吃蛇(红点锦蛇与蝮蛇);卵生,7月产卵10枚以上,最多达23枚,卵径(38-44)mm ×21 mm,平均重10g左右,观察两窝孵化期41天,29条初孵仔蛇全长189-218(平均200) mm,重2.8-5.3(平均3.6) g(季达明等,1987)。在吉林多在早晨或傍晚活动捕食,以蛙为主,也吃小鱼;5-6月产卵20-22枚,卵径40 mm×15 mm(吉林师大生物系,1961)。在宁夏路旁密集草丛及人工草地常见;7月产卵7-10枚,椭圆形,径(10-12)mm×(20-30) mm;解剖发现胃内绝大部分为鞘翅目昆虫(于有志,1985)。
在甘肃东南部栖居于620-1780 m的平原及丘陵溪涧、原野、水田及潮湿多草的水边;在武山地区和白银市主食蛙类及蝌蚪,一条长600 mm左右的蛇胃内有一条836 mm的雄蛇(冯孝义,1991)0剖检四川古蔺标本5号,实胃4,胃内容物为中华大蟾蜍及蛙类;古蔺2雌输卵管内有卵13及18枚,卵径(23-33) mm×(14-19) mm(江耀明等,1979)。贵州较常见的一种无毒蛇,常出没于玉米地、路边、菜园地、水沟边以及近水、潮湿多草处,也有隐伏于林内草丛中或活动于山坡草地坟堆中的,白天活动;剖胃13个,胃内
容物都是蛙类(包括黑斑蛙[1]、华西雨蛙[1]、斑腿树蛙[1]、黑眶蟾蜍[1]、中华大蟾蜍[9]),其中4只蟾蜍是后足先被吞入胃内的,不一定都先从头部开始吞吃;解剖7月7日务川采1雌,全长(880+190)mm,重350 g,输卵管卵21枚,径(22-35)mm×(13-18)
MM 9卵巢卵108枚,径(1-6) mm×(1-4) mm;贵定1雌于6月12日产卵8枚,共重17
g,径(21-25) mm×(10-12) mm,卵色浅黄,长圆筒形,两端稍小;遵义1雌6月11日
上午8点半到9点产卵46枚,共重145 g,径(21-27) mm×(15-17) mm,色乳白,长椭
圆形,在23-31°C温箱中经29-30天孵出,仔蛇全长(126-144) mm+(31-40) mm,重2g(只1条为3 g)(伍律等,1985)。在安徽黄山、青阳、祁门、东至等地均为优势蛇种之
一,常活动于溪流、稻田、池沼、水坑周围的草丛间,菜地、路边、林间草地也常可见;5-9月剖检42个胃,实胃数13,除一胃内全是昆虫,一胃内全是蝌蚪外,其余11胃都是蛙类,以泽蛙为多,捕食时大多从猎物后部吞入(陈壁辉等,1991)。浙江临安1雌于6月7日产卵21枚,椭圆形,乳白色,径(19-26) mm×(11-21) mm, 7月18-22日孵出仔蛇,全长167-190 mm,重2.37-3. 15 g,24小时内开始第一次蜕皮;6月解剖7雌,输卵管卵9-43枚,平均18枚(黄美华等,1990)。
在四川曾见其在稻田中捕吃黑斑蛙,当蛇游近蛙时,蛙竟惊呆而不知所措,于是“俯首就擒”。当即将该蛇连蛙捉住,从蛇口中释出已被吞入一半的蛙;蛙落水田中,尚不知逃走,1-2分钟后,才反应过来撒腿逃去。在安徽见此蛇受干扰时前半身膨扁竖起,呼呼作响,并能攻击追人。Sowerby (1926)记其除吃蛙外,亦吃小鱼、鸟、松鼠、鼠类甚至蚱蜢而无实据,同氏1930年文中则只提到以蛙为食物。可能这是我国一些著作中提出此蛇“有时也吃鼠类”的来源,但从各家剖胃资料看都不能证实吃鼠。于有志(1985)记剖胃绝大部分为鞘 翅目昆虫,可能是已被消化的蛙胃内容物不能被消化的残余。产卵繁殖。
文献记载:辽宁标本多见于田边、溪旁和桥下,远离水流的潮湿多草的山坡亦有;主要捕食蛙类(赵尔苾等,1982)。在辽宁是广布种,但不是优势种;饲养下拒食投喂的鸟、鼠,发现可吃蛇(红点锦蛇与蝮蛇);卵生,7月产卵10枚以上,最多达23枚,卵径(38-44)mm ×21 mm,平均重10g左右,观察两窝孵化期41天,29条初孵仔蛇全长189-218(平均200) mm,重2.8-5.3(平均3.6) g(季达明等,1987)。在吉林多在早晨或傍晚活动捕食,以蛙为主,也吃小鱼;5-6月产卵20-22枚,卵径40 mm×15 mm(吉林师大生物系,1961)。在宁夏路旁密集草丛及人工草地常见;7月产卵7-10枚,椭圆形,径(10-12)mm×(20-30) mm;解剖发现胃内绝大部分为鞘翅目昆虫(于有志,1985)。
在甘肃东南部栖居于620-1780 m的平原及丘陵溪涧、原野、水田及潮湿多草的水边;在武山地区和白银市主食蛙类及蝌蚪,一条长600 mm左右的蛇胃内有一条836 mm的雄蛇(冯孝义,1991)0剖检四川古蔺标本5号,实胃4,胃内容物为中华大蟾蜍及蛙类;古蔺2雌输卵管内有卵13及18枚,卵径(23-33) mm×(14-19) mm(江耀明等,1979)。贵州较常见的一种无毒蛇,常出没于玉米地、路边、菜园地、水沟边以及近水、潮湿多草处,也有隐伏于林内草丛中或活动于山坡草地坟堆中的,白天活动;剖胃13个,胃内
容物都是蛙类(包括黑斑蛙[1]、华西雨蛙[1]、斑腿树蛙[1]、黑眶蟾蜍[1]、中华大蟾蜍[9]),其中4只蟾蜍是后足先被吞入胃内的,不一定都先从头部开始吞吃;解剖7月7日务川采1雌,全长(880+190)mm,重350 g,输卵管卵21枚,径(22-35)mm×(13-18)
MM 9卵巢卵108枚,径(1-6) mm×(1-4) mm;贵定1雌于6月12日产卵8枚,共重17
g,径(21-25) mm×(10-12) mm,卵色浅黄,长圆筒形,两端稍小;遵义1雌6月11日
上午8点半到9点产卵46枚,共重145 g,径(21-27) mm×(15-17) mm,色乳白,长椭
圆形,在23-31°C温箱中经29-30天孵出,仔蛇全长(126-144) mm+(31-40) mm,重2g(只1条为3 g)(伍律等,1985)。在安徽黄山、青阳、祁门、东至等地均为优势蛇种之
一,常活动于溪流、稻田、池沼、水坑周围的草丛间,菜地、路边、林间草地也常可见;5-9月剖检42个胃,实胃数13,除一胃内全是昆虫,一胃内全是蝌蚪外,其余11胃都是蛙类,以泽蛙为多,捕食时大多从猎物后部吞入(陈壁辉等,1991)。浙江临安1雌于6月7日产卵21枚,椭圆形,乳白色,径(19-26) mm×(11-21) mm, 7月18-22日孵出仔蛇,全长167-190 mm,重2.37-3. 15 g,24小时内开始第一次蜕皮;6月解剖7雌,输卵管卵9-43枚,平均18枚(黄美华等,1990)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,已有记录的产地有:北京、天津、河北(承德)、山西(优势种(殷源洪,1964))、内蒙古(河套、美岱召、伊图里河)、辽宁(沈阳、绥中、新宾、辽阳、锦州、丹东、营口大石桥、长海、大连、庄河、凤城、宽甸、桓仁、北票、凌源,全省各地,季达明等,1987)、吉林(长春、吉林、双辽、哈尔巴岭、胡家店、老爷岭、土们岭、延吉、马尾山、紫河、磐石、汪清、榆树川)、黑龙江(哈尔滨、东宁、佳木斯、北安、宁安、横道河子、巴林站、镜泊湖)、上海、江苏(南京、宜兴、射阳、扬州、苏州、无锡、溧阳、连云港、高邮、江都、邗江)、浙江(泰顺、上虞、景宁、文成、天台、宁波、临安、余杭、舟山)、安徽(滁县、芜湖、铜陵、贵池、宁国、径县、金寨、黄山、东至、祁门、青阳、太平、霍山、潜山,合肥,皖南各地)、福建(漳平、周宁、崇安)、台湾(中央山脉、雪山山脉、阿里山山脉等1500 m以上山区)、江西(九江庐山、宜春、铅山、进贤、安福、萍乡、龙南、景德镇)、山东(青岛)、河南(全省各地优势种,周家兴,单元勋,1961)、湖北(汉口、武昌、均县、利川)、湖南(长沙、衡山、浏阳、芷江、宜章)、广西(龙胜、全州、金秀、睦边)、四川(万县、合川、宜宾、峨边、峨眉、雅安、灌县、彭县、米易、安县、合江、盐源、南川、万源、酉阳、秀山、古蔺、城口、达县、南江、苍溪、南充、岳池、成都)、贵州(贵阳、遵义、桐梓、绥阳、正安、务川、湄潭、仁怀、赤水、江口、印江、德江、松桃、兴义、毕节、金沙、威宁、雷山、贵定、独山、龙里、惠水、盘县、荔波)、云南(西双版纳)、西藏、陕西(西安、神木、榆林、延安、秦岭、洋县、绥德、黄龙、千阳、石泉、镇巴、宁强、武功、周至、户县、眉县、太白、洛南、华阴、陇县、商南、山阳、柞水、佛坪、宁陕、留坝、紫阳、安康、平利)、甘肃(文县、康县、成县、天水、合水、庆阳、兰州、武山、正宁、宁县、华池、镇原、径川、平凉、环县、徽县)、青海、宁夏(贺兰山东麓金山草原)。
分类讨论
种下分类 虎斑颈槽蛇指名亚种仅见于日本。我国有以下两个亚种。